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
2025-08-27
原文
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其若凌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译文
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,微妙通达,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不能认识他,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:他小心谨慎啊,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;他警觉戒备啊,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;他恭敬郑重啊,好像要去赴宴做客;他行动洒脱啊,好像冰块缓缓消融;他纯朴厚道啊,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;他旷远豁达啊,好像深幽的山谷;他浑厚宽容,好像不清的浊水。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,慢慢显出生机?保持这个 “道” 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去故更新。
详细解析
得道者的境界:“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”,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行道的人,他们的境界精微奥妙、深远通达,其内在深度常人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。这表明得道之人的境界远超常人的认知范畴,具有高深莫测的特点。
对得道者的勉强形容:由于得道之人深不可识,所以只能勉强对他们进行描述。“豫兮若冬涉川”,形容其行事极为谨慎,就像冬天踩着薄冰过河一样,小心翼翼。“犹兮若畏四邻”,表示他时刻保持警觉和敬畏之心,如同害怕四邻的窥视一样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“俨兮其若客”,描绘其待人接物恭敬、庄重,就像做客一样,不失礼节。“涣兮其若凌释”,是说其内在和融、舒畅,没有固执和僵硬,能够随顺变化,如同冰冻融化般自然。“敦兮其若朴”,指其本性敦厚、质朴,保持着天然的本真,没有机巧伪饰,就像未经雕琢的原木。“旷兮其若谷”,形容其心胸开阔、虚怀若谷,能容纳万物。“混兮其若浊”,是说其外在表现混沌,不锋芒毕露,与万物混同,不彰显自己的高明,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。
辩证的哲理: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” 这是本章的关键哲理。它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辩证关系,一是静能制浊,即在混乱、浮躁中,能通过内在的静定,让事物逐渐回归清晰、有序;二是动能破安,即在安定、甚至停滞时,能通过适时、和缓的行动,让生机重新萌发。同时,强调了 “徐” 的重要性,即过程是缓慢、自然、渐进的,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与内在转化力量。
持守道的法则:“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”,点明了持守此道的法则是不追求满盈。不追求满盈,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极必反,因为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;另一方面能够保持虚怀和开放的心态,从而有空间容纳新知、接受变化。正因为不自满、不固守旧状,所以能够不断去故更新,保持生机活力,这也是 “静之徐清”“动之徐生” 能够实现的内在保证。